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近日,第18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华中数控杯”工业协作机器人及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应用专项赛全国总决赛在厦门落幕。全国25个赛区1671支省赛队伍中晋级全国总决赛的195支优秀国赛队伍同台竞技,长沙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两支参赛队伍脱颖而出,“灵犀小队”以全国总分第一摘得大赛最高荣誉“龙鼎大奖”及2万元奖金。“掌控目标队”获全国总分第四银易配资,其设计的“机械螳螂”夹爪获评“最佳创新设计奖”,指导教师黄利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奖”。
该专项赛任务难度极高,要求选手在120分钟内完成七款饮料瓶的精准识别、开盖、夹取回收,同步在电脑端完成机械夹爪运动仿真,实现虚拟系统与现场机械臂“实时同步、双向交互、动态反馈”的虚实联调。
银易配资
“这份成绩是熬出来的,更是带着夺冠的信念拼出来的。”谈及夺冠背后的故事,长沙工业学院带队教师黄利的话语里满是对学生的认可。备赛伊始,团队就以“龙鼎大奖”为最终导向,开启“高强度备战模式”,所有行动都围绕“最高得分”展开,全方位扣比赛细节,不放过任何得分点。
75天的省赛备战期银易配资,该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早8点训练至晚10点半。45天的国赛冲刺阶段,每支队伍每天要完成3场全真模拟比赛,每场模拟比赛后都做复盘,不断尝试新方法、新路径、新策略力求下场比赛提分。在竞赛设备提前12天运往国赛现场、队伍陷入“无设备可练”的困境时,师生们没有退缩,他们依托仿真软件模拟编程,黄利创新提出“冥想练习法”,要求学生在午休、睡觉前后在脑中完整回放比赛流程;没有示教器,就用硬纸板手写代码推演逻辑,以“以虚强实”的思路攻克设备短缺难题。
“从抓不住一瓶一盖到流畅完成全任务,我们迭代了20多代机械夹爪。”黄利介绍,为确保设备在赛场上“零失误”,师生们泡在实验室反复测试:小到夹爪的材质选择、圆角调整,大到工业协作机器人运动路径优化、数字孪生仿真参数校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数十次打磨。
“以赛促教,让技能真正落地。”该校指导老师李青云说,此次夺冠并非偶然,学校聚焦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将竞赛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式教学+实验室实战+赛事淬炼”等培养路径,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工程问题中提升技术能力与创新思维。未来,长沙工业学院将继续以赛事为纽带,培育更多具备“冠军素养”与“技术韧性”的复合型人才,为智能制造领域输送新鲜血液。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银易配资
证配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