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红腾网配资,我揣着手机去小区楼下的奶茶店买喝的。
刚走到店门口,就听见一阵此起彼伏的喊声,比奶茶机搅拌的声音还刺耳。一群穿着蓝白校服的初中生蹲在花坛边,手里攥着没开封的吸管,互相扯着嗓子喊“夺笋啊”,喊到激动处还拍着大腿笑,唾沫星子都快溅到旁边的共享单车座上。
我站在队伍末尾排队,耳朵里全是这些听不懂的词。
前面的人点单说要“三分糖少冰”,他们在后面接一句“秀儿”;店员喊“15号取餐”,他们又接一句“yyds”。我盯着菜单上的芋泥波波奶茶看了半天,心里直犯嘀咕:
不就是买杯奶茶吗,怎么搞得像在看一场没彩排的土味脱口秀?
终于轮到我点单,我刚说要一杯珍珠奶茶,收银小哥抬头扫了我一眼,突然冒出一句:“要不要加个波霸,笑鼠了。”
我当场愣在原地,三秒没反应过来,手里的手机都差点滑出去。我甚至低头看了眼店招牌,确认自己没走进什么奇怪的网红打卡点。
这奶茶店我来了三年,今天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个走错片场的外乡人。
而且现在的“梗”,早不是偶尔用来调剂生活的小花招了,简直成了青少年的母语。
前几天我去表姐家,正好撞见她上小学的儿子写作业。
凑过去一看,作业本上赫然写着“今天的数学题鸡你太美,根本不会做”。表姐气得把作业本拍在桌上,孩子还一脸委屈,说班里同学都这么写,老师也没说不行。
再往上看,初中生的聊天记录里,十句话有八句离不开“那咋了”“就这”;高中生更离谱,连作文里都敢夹杂“沙雕”“绝绝子”。
家长拿着孩子的作业本问“这到底啥意思”,得到的只有孩子不耐烦的白眼;老师在课堂上点名批评,学生们还在底下偷偷传纸条,觉得老师跟不上时代。
他们总以为自己是站在潮流顶端的弄潮儿,却没发现这股潮流里,早就掺了不少泥沙。
第一层:语言“快餐化”的背后
孩子们突然集体迷上玩梗,不是天性突变,而是环境硬生生催出来的。
现在哪个孩子手里没个手机?
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是刷短视频;周末放假不出去晒太阳,是窝在沙发上打游戏;就连看个动画片,都要开着弹幕跟别人“隔空对梗”。
这种环境里熏陶出来的语言,就像外卖平台上的即时配送餐——快、热闹、刺激,打开就能吃,吃完还不用洗碗。但问题也在这里:表达变成了符号化的拼接,“梗”成了社交场上的通行证。
谁能说出最新的梗,谁能创造别人没听过的梗,谁就能在班里收获一堆追随者,活脱脱像个迷你版的网红。
可快餐吃多了会胃痛,语言“快餐”吃多了,思维会“贫血”。
我认识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她跟我吐槽过一件事:有次让学生写作文描述春天,班里有一半的孩子写“春天yyds”“春天绝绝子”,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写,他们说“不知道怎么形容,用梗最方便”。
这位老师说过一句话红腾网配资,我到现在都记得:“语言是思维的影子。你说话只剩下‘夺笋啊’‘笑鼠了’,那你的思维也就停在了抖机灵的水平。”
孩子以为自己在玩幽默,实际上是被这些简化的语言绑架了——他们懒得去想怎么用准确的词描述情绪,懒得去组织完整的句子表达观点,反正一句梗扔出去,懂的人自然懂。
更要命的是,低俗烂梗一旦泛滥,恶趣味会被慢慢洗白。
之前见过有孩子用“伞兵”当玩笑说,问他知道这个词的原意吗,他说“网上都这么用,就是开玩笑”。连带着“恶心”“讨厌”这些本该有明确情绪的词,他们都快说不出来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扭曲的梗。
长此以往,他们连基本的情绪感知力都会退化。
第二层:梗是代际隔阂的放大镜
现在父母跟孩子聊天,越来越像两个星球的人在对话。
我邻居张姐就跟我抱怨过,有次她问儿子“作业写完没”,儿子头都没抬,回了一句“那咋了”;她叮嘱儿子“早点睡,别熬夜”,儿子又甩过来一句“懂的都懂”。
张姐站在原地,半天不知道该接什么话——她想跟儿子好好沟通,可儿子用梗把她挡在了门外。
这些短平快的梗,本质上是孩子在拒绝深入交流。
你以为他们是懒得解释,其实是用梗划了一道护城河:同龄人能看懂,家长看不懂,这样既能跟朋友保持“暗号沟通”,又能避免跟家长没完没了的唠叨。
可以说,这种语言上的隔阂,比十岁二十岁的年龄差更致命——家长抓不住孩子的点,孩子觉得家长“太落伍”,懒得解释,久而久之,沟通就彻底瘫痪了。
想想其实挺讽刺的。
家长们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花大价钱买辅导书,省吃俭用攒钱供孩子上学,结果最后却败在几句“黑话”上。对孩子来说,用梗是跟同龄人拉近距离的手段;对家长来说,梗就是横在亲子之间的绊脚石。
两边都没做错什么,但隔阂就是这么一点点被制造出来的。
有次我在公园里看见一对父子,爸爸想跟儿子聊学校的事,儿子全程抱着手机,嘴里时不时蹦出“栓Q”“退退退”。
爸爸问“这是什么意思”,儿子不耐烦地说“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最后爸爸叹了口气,坐在旁边默默刷起了自己的手机。
瞧瞧,两个最亲近的人,就这么被各自的屏幕和语言,隔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第三层:教育的责任
其实梗本身不是洪水猛兽,问题出在孩子们分不清场合。
在朋友圈里发“今天喝奶茶笑鼠了”,没人会管你;但在考试作文里写“笑鼠了”,那就是妥妥的语言事故。
所谓的“语体感”,本质上就是教孩子搞清楚:
哪种场合能抖机灵玩梗,哪种场合需要端正态度用正式语言。
这个事,语文老师当然有责任教。但更大的责任,其实在家长身上。之前听一位班主任说,班里有个孩子写作文用“鸡你太美”,追问之下才知道,是孩子爸爸平时刷短视频时总说这句话,孩子听多了就记在了心里。
家长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随口说的梗,会悄悄影响孩子的语言习惯。
所以现在教育的尴尬就在于,一边要承认语言会随着时代变化,不能一味守旧;一边又要守住基本的边界,不能让低俗梗泛滥。
语文课不能只当“作文批改工”,整天盯着错别字和病句,更要教孩子语言的审美力——让他们知道,除了“绝绝子”,还有“妙不可言”;除了“yyds”,还有“登峰造极”。
如果语言全靠网络梗调味,那就像一桌本该丰盛的宴席,端上来全是辣条——吃的时候觉得刺激,吃完了又麻又空,嘴里留不下任何真正的味道。
孩子现在觉得用梗方便又时髦,但等他们长大了,需要写简历、做报告、跟人深度沟通时,才会发现自己的语言库里,根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难道以后的文案写作,只能依靠AI了吗?
我的建议是:
对待“网络热梗”这件事儿,别禁令,要示范;别对线,要倾听。
很多家长和老师一看到孩子用梗,第一反应就是禁止——“不许说”“再敢写就罚抄”。但实际上,这种强硬的方式根本没用,孩子只会换个更隐蔽的方式继续玩,甚至会因为逆反心理,故意用更多梗来对抗。
真正有用的,不是禁令,是示范。
家长在家少讲低俗梗,多跟孩子说完整、得体的话;老师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孩子,哪些场合能用梗,哪些场合不能用,同时也别一味抹杀孩子的创造力——有些梗其实挺有趣的,比如“废话文学”里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偶尔用来调节气氛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引导孩子分清轻重。
跟孩子交流时,别急着“对线”。
听到不懂的梗,先耐着性子问一句“这是什么意思呀,跟妈妈/爸爸说说”,而不是上来就批评“你这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孩子喜欢幽默,那就换一种健康的幽默方式跟他们互动——比如跟他们玩成语接龙,或者一起读有趣的短文,让他们知道,除了网络梗,还有更高级的幽默。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笨拙,比如你可能要查半天字典才知道“栓Q”是什么意思,可能要听孩子解释半天才能明白“退退退”的出处,但没关系,真诚永远比冷场好。
最糟糕的不是孩子说“夺笋啊”,而是父母敷衍地说一句“行行行,你开心就好”,然后各自拿起手机,彻底切断了跟孩子沟通的可能。
正所谓,语言塑造思维,思维决定格局。
孩子的未来,不该被几句低俗烂梗框死。真正的沟通,不是让孩子彻底告别梗,而是让他们在有趣和优雅之间找到平衡:
既能在朋友圈里跟朋友用梗玩得开心,也能在作文里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段落;既能跟同龄人用“黑话”拉近距离,也能跟长辈用得体的语言好好聊天。
这才是语言教育真正的意义。
证配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