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有什么功劳配得上这枚勋章!万宝优配
1951年10月,朝鲜方面决定授予彭德怀一级国旗勋章,以表彰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卓越贡献。面对这份殊荣,这位铁血将军却坚决推辞。直到中央军委多次来电劝说,他才在10月25日勉强接受了这枚沉甸甸的勋章。
当被问及为何拒绝时,彭德怀的回答朴实无华:我只是在后方做了些具体工作,真正应该授勋的是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他动情地说,和他们相比,我的贡献微不足道。
在世人眼中,彭德怀是横刀立马的猛将,是战场上雷霆震怒的统帅。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铁血将军对士兵的关爱无微不至。在朝鲜战场上,他曾三次勃然大怒,每一次都是为了保护那些年轻战士的生命。
今天要讲述的,是彭德怀下达的一个令他痛彻心扉的死命令。据他的警卫员回忆,命令下达后,将军夜不能寐,常常独自站在细雨蒙蒙的山坡上,向着南方凝望。可与此同时,他又不断给前线打电话,严令部队'不准后退一步'......
展开剩余83%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无法体会彭德怀当时内心的煎熬。但历史告诉我们,这场战役结束后,美军主动通过广播喊话:愿意进行停战谈判!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一:李奇微的崛起
长津湖战役成为麦克阿瑟军事生涯的滑铁卢。1950年12月23日,就在战役结束前夕,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在指挥撤退时遭遇车祸身亡。这一意外让美军士气跌入谷底。
麦克阿瑟急需一位得力干将接替沃克。当晚,正在华盛顿参加晚宴的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接到紧急通知,火速赶往五角大楼。两天后万宝优配,他在东京面见麦克阿瑟。
不要低估中国人,麦克阿瑟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这让李奇微深感诧异——向来傲慢的上司竟变得如此谨慎。
如果战局有利,我能否发动反击?李奇微问道。麦克阿瑟闻言大笑:马修,第8集团军就交给你了!
李奇微的自信源于其显赫的军旅生涯:西点军校高材生,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与张扬的麦克阿瑟不同,他更像一匹沉默的孤狼。
初到汉城,李奇微看到的是怎样一支军队?士兵们畏缩不前,通讯中断就不知所措。这位56岁的将军立即着手整顿:
他在军服上别着手雷,起初被视作作秀,但很快赢得士兵信任;他乘坐老式侦察机低空巡视前线,飞行高度仅千米;他日夜研究作战地图,誓言要像熟悉自家后院一样了解朝鲜地形。
当李奇微通知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准备撤离汉城时,遭到强烈反对:您不是说会长期驻守吗?李奇微冷静回应:建议您去前线听听中国军队的冲锋号,看看贵国军队是如何溃逃的。我只是撤出汉城,不是离开朝鲜。
与麦克阿瑟的刚愎自用不同,李奇微懂得审时度势。在美军将领中,他给志愿军制造了最大麻烦。正视这样的对手,才是对志愿军将士最好的尊重。
二:生死对决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打响。这是彭德怀与李奇微的巅峰对决。
通过细致观察,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致命弱点——礼拜攻势。他制定了针对性战术:每天后撤20英里,避免近战夜战,用炮火杀伤志愿军,同时切断补给线。
前线战士虽斗志昂扬,但彭德怀敏锐察觉危机:美军可能正在实施战略包围。5月21日,他果断下令全线后撤至三八线防御。
然而李奇微动作更快,提前一天发起反攻。此时志愿军补给耗尽,而美军蓄势待发。双方都将目光投向了战略要地——铁原。
铁原位于朝鲜交通枢纽,三铁路交汇,易守难攻。但铁原以北地势平坦,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一旦失守,志愿军将无险可守。
危急关头,毛主席半年前的未雨绸缪发挥了关键作用。1950年12月,他就指示保留杨得志兵团作为战略预备队。如今,这支部队临危受命。
彭德怀给杨得志下达了残酷的命令:死守铁原15至20天。杨得志手中可调动的只有傅崇碧的63军,而他们要面对的是:
美军名将范佛里特指挥的4个整师,总兵力5万;配备1600门火炮、300辆坦克;而63军仅2.4万人,240门火炮。
当彭德怀再次来电时,他的声音嘶哑而坚定:就算63军打光,也要守住!傅崇碧没有提任何要求,只是默默接受了500名补充兵员。63军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就此展开。
三:血战铁原
傅崇碧将三个师摆成品字形防御阵型。战斗首小时,美军就向189师阵地倾泻4500吨炮弹。百里外的彭德怀指挥部也岌岌可危,但彭德怀拒绝后撤。
整整14个昼夜,63军以血肉之躯抵挡美军钢铁洪流。188师某团从2700人打到仅剩200余人,仍坚守阵地。当美军被迫撤退时,李奇微难以置信地追问:他们到底有多少人?
战后,彭德怀亲临阵地。看着衣衫褴褛的士兵和焦黑的阵地,他只说了一句祖国感谢你们便哽咽难言。
铁原阻击战粉碎了李奇微的战略企图。1951年6月30日,美军主动提议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美国最终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这场战役创造了无数战术奇迹,如三朵花战术以十几人歼敌800。但最根本的胜利密码是那些用生命捍卫阵地的将士们。谨以此文,致敬那些为新中国献出一切的英雄。
发布于:天津市证配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